惊爆上海大学“教授剽窃团”
浏览量:1072 回帖数:0
1楼
近几年高校学术腐败频发,层出不穷,但今年上海大学有望刷新记录。
“教授剽窃团”的产生背景
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多名教授陷入“学术腐败”丑闻,其项目研究成果、发明专利、论文被指责“剽窃”,这些成果和论文都是关于“铸造铝合金添加稀土进行材料改性”方面的内容。他们均是同一课题组骨干研究成员,在完成国家科研项目过程中,没有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。而在外地,还有研究人员冯某也在进行铸造铝合金新材料的研究,并先出了成果——申请了专利,对于冯某的研究成果,上海大学的教授们心知肚明,并且也知道冯某公开但还没授权的3项发明专利内容,由于自己承担的项目出不了成果,而冯某在这领域中名声小,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没有透露核心技术内容,相关核心技术内容都在冯某正在申请的3项发明专利中,本领域专家不去查专利就无法知道这些新技术。于是,就起了 “剽窃”冯某技术成果的心思,教授们将冯某的3项发明专利申请内容全面糅合(剪刀+浆糊)在一起,在文字和提法上作了较大修改,以全新的提法做为职务发明(用上海大学名义)也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。教授们于是就凭这些专利受理书——研究成果用于国家科研项目的结题,同时,还凭此获得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剽窃的主要成果:
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顺利结题;
获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;
获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可以说,在集体剽窃他人成果方面,教授们是成功的,他们已经是名利双收,还可以凭这做为资本,申请更多的研究经费,发展前景广阔。
压缩对手空间 李鬼击败李逵
上海大学教授团和研究生团用窃取的冯某技术做大量重复性、验证性实验,发表了N多的学术论文,在铸造铝合金领域形成很大学术影响。这样,就压缩竞争对手空间,阻止了他人申请相关内容的研究课题,还可起到阻止冯某技术推广的作用。
冯某与合作厂家欲将成果技术产业化,向省政府申请无偿资助1000多万产业化资金,这个项目前期进行得很顺利,合作双方进行了大量的投入,但由于有“李鬼”论文在,给评审专家一个印象:好像研究的人很多,技术都很高,最后,产业化项目没能获得巨额资金支持,功亏一篑。
在中国就是这样,常常“水货击败正宗”,“李鬼击败李逵”。
事迹败露
产业化失败后,冯某看到这些论文,论文上均出现了部分专利技术特征,从而注意力被引到了上海大学,但光凭论文是无法进行追究。一次很偶然机会,冯某查到上海大学有3项相关专利,看了专利原文后,才发现上海大学诸教授原来是在剽窃成果,大为震惊,立即向上海大学发出检举信,指出上海大学专利是抄袭冯某3个专利申请内容,是对3个专利的糅合。上海大学官方经过仔细调查、技术咨询、法律咨询,认为这件事影响太大了,涉及知名教授太多,基于多方面因素考量,必须极力否认是“剽窃”。面对几份技术特征一摸一样的专利,为了能“解套”,就只有承认:不是“原创发明专利”,推说是“组合发明专利”。在举报之前,上海大学及领导还可以说“不知情”,举报之后,所进行的“牵强附会”解释,说明上海大学及领导也已沦为“剽窃教授团”的同谋人。
有人说:“将他人的专利技术用于科学研究,是不算侵权的,还有利于科技进步。”但上海大学教授们、博士生、硕士生发表论文的重复性实验,都是在一些大型专业厂完成,这样,上海大学及教授们是积极地、主动地帮助、参与生产厂家完成了对冯某专利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应用工作,同时从中获益。
上海大学专利或论文不管采用什么文字和提法,其技术特征和材料特征与冯某3个发明专利申请保护特征相符,并在保护特征内,“剽窃”特征是抹掉不了的。
上海大学专利:一种过共晶铝硅合金变质精炼剂(专利号:ZL 200410025120.3),铝合金复合精炼变质方法(专利号:ZL 01105021.7),过共晶铝硅合金双重复合变质精炼方法(专利号:ZL 02111126.X)。
抄一个人A的多篇论文被人发现的概率要小于抄两个人的,也就是说抄一个人的论文被发觉的风险还小一些。如果A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看到抄袭者的论文,其他阅读者只是会觉得内容、观念相似,不会想到这是抄袭的论文,于是抄袭者就OK了。上海大学的教授们抄袭正是基于这种考虑,如果冯某没看到专利原文,也就只有怀疑的份了。
该学术丑闻发展的最新进展可向上海大学官方咨询,也可向下列当事人打听:
毛协民 唐多光 张金龙 王晓秋 程其明 丁伟中 何丹明 方守狮 葛建生 王泽华 等等。
近几年高校学术腐败频发,层出不穷,但今年上海大学有望刷新记录。
“教授剽窃团”的产生背景
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多名教授陷入“学术腐败”丑闻,其项目研究成果、发明专利、论文被指责“剽窃”,这些成果和论文都是关于“铸造铝合金添加稀土进行材料改性”方面的内容。他们均是同一课题组骨干研究成员,在完成国家科研项目过程中,没有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。而在外地,还有研究人员冯某也在进行铸造铝合金新材料的研究,并先出了成果——申请了专利,对于冯某的研究成果,上海大学的教授们心知肚明,并且也知道冯某公开但还没授权的3项发明专利内容,由于自己承担的项目出不了成果,而冯某在这领域中名声小,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没有透露核心技术内容,相关核心技术内容都在冯某正在申请的3项发明专利中,本领域专家不去查专利就无法知道这些新技术。于是,就起了 “剽窃”冯某技术成果的心思,教授们将冯某的3项发明专利申请内容全面糅合(剪刀+浆糊)在一起,在文字和提法上作了较大修改,以全新的提法做为职务发明(用上海大学名义)也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。教授们于是就凭这些专利受理书——研究成果用于国家科研项目的结题,同时,还凭此获得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剽窃的主要成果:
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顺利结题;
获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;
获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可以说,在集体剽窃他人成果方面,教授们是成功的,他们已经是名利双收,还可以凭这做为资本,申请更多的研究经费,发展前景广阔。
压缩对手空间 李鬼击败李逵
上海大学教授团和研究生团用窃取的冯某技术做大量重复性、验证性实验,发表了N多的学术论文,在铸造铝合金领域形成很大学术影响。这样,就压缩竞争对手空间,阻止了他人申请相关内容的研究课题,还可起到阻止冯某技术推广的作用。
冯某与合作厂家欲将成果技术产业化,向省政府申请无偿资助1000多万产业化资金,这个项目前期进行得很顺利,合作双方进行了大量的投入,但由于有“李鬼”论文在,给评审专家一个印象:好像研究的人很多,技术都很高,最后,产业化项目没能获得巨额资金支持,功亏一篑。
在中国就是这样,常常“水货击败正宗”,“李鬼击败李逵”。
事迹败露
产业化失败后,冯某看到这些论文,论文上均出现了部分专利技术特征,从而注意力被引到了上海大学,但光凭论文是无法进行追究。一次很偶然机会,冯某查到上海大学有3项相关专利,看了专利原文后,才发现上海大学诸教授原来是在剽窃成果,大为震惊,立即向上海大学发出检举信,指出上海大学专利是抄袭冯某3个专利申请内容,是对3个专利的糅合。上海大学官方经过仔细调查、技术咨询、法律咨询,认为这件事影响太大了,涉及知名教授太多,基于多方面因素考量,必须极力否认是“剽窃”。面对几份技术特征一摸一样的专利,为了能“解套”,就只有承认:不是“原创发明专利”,推说是“组合发明专利”。在举报之前,上海大学及领导还可以说“不知情”,举报之后,所进行的“牵强附会”解释,说明上海大学及领导也已沦为“剽窃教授团”的同谋人。
有人说:“将他人的专利技术用于科学研究,是不算侵权的,还有利于科技进步。”但上海大学教授们、博士生、硕士生发表论文的重复性实验,都是在一些大型专业厂完成,这样,上海大学及教授们是积极地、主动地帮助、参与生产厂家完成了对冯某专利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应用工作,同时从中获益。
上海大学专利或论文不管采用什么文字和提法,其技术特征和材料特征与冯某3个发明专利申请保护特征相符,并在保护特征内,“剽窃”特征是抹掉不了的。
上海大学专利:一种过共晶铝硅合金变质精炼剂(专利号:ZL 200410025120.3),铝合金复合精炼变质方法(专利号:ZL 01105021.7),过共晶铝硅合金双重复合变质精炼方法(专利号:ZL 02111126.X)。
抄一个人A的多篇论文被人发现的概率要小于抄两个人的,也就是说抄一个人的论文被发觉的风险还小一些。如果A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看到抄袭者的论文,其他阅读者只是会觉得内容、观念相似,不会想到这是抄袭的论文,于是抄袭者就OK了。上海大学的教授们抄袭正是基于这种考虑,如果冯某没看到专利原文,也就只有怀疑的份了。
该学术丑闻发展的最新进展可向上海大学官方咨询,也可向下列当事人打听:
毛协民 唐多光 张金龙 王晓秋 程其明 丁伟中 何丹明 方守狮 葛建生 王泽华 等等。
签名档
全球名牌包包网大牌精品1:1专业定购 LV,GUCCI,CHANEL,HERMES 手袋 首饰 皮夹(www.b3bag.com)
2011/3/19 2:37:49